城市画报报道:龙门山·卧云台

小隐建筑的设计作品“龙门山·卧云台”自建成以来,获得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2022年12月,《城市画报》就“龙门山·卧云台”对小隐建筑主持建筑师潘友才展开了深度采访。

1.png


2.png

3.png

4.png




全文阅读


5.jpg

浮云之上,是谓冰川

采编:吴思雨 卢绍聪


2021年10月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有1340只野生大熊猫,占地2.7万平方千米,横跨四川、陕西、甘肃3个省份,其彭州片区的入口门户,是一座宛如冰川云海的建筑,名为“卧云台”。以纯白的现代风格为躯体,以写意山水的内涵为灵魂,这座建筑犹如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系带,让更多人走进彭州湔江河谷这片世外桃源。


车子驶入龙门山,森林的凉意扑面而来。这个距离成都不到一百公里的小镇,宛如鲜有人知的世外桃源,终年淹没在云雾里。巍峨雪山立于天地,葱笼绿意顺其而下,卧云台坐落在一片青山绿水里。卧云台通体雪白,现代造型流畅的“形”让它从自然景色中脱颖而出,但建筑整体表达的自然之意又使其回归至山水之中。平衡与突破,种种巧思来源于小隐建筑的主持建筑师潘友才和团队的大胆构想:“这里总是烟雾缭绕,民房和山水都若隐若现或全然不见,由此脑海中产生“建筑飘在空中”的画面。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决定将卧云台的设计分为三部分,分别承担活动、观展、赏景的功能。

6.png


在建筑底部,一片白色“竹林”破土而生,构建出一个全开放的乡村会客厅。“这里乍看很个性,实则是结构柱网。我们不希望建筑结构过于突兀,想了很多方案将其隐去。”卧云台与熊猫息息相关,“竹林”的设计成了最终选择,“外侧还种了真正的竹子,让建筑与环境衔接得更融洽”。

7.png

8.jpg


从远处观望,卧云台宛如山间的一朵云,而“云朵”内部则是多功能展厅,展厅长廊的风格与展览内容的意象相互呼应。“这就是我们说的‘建筑的叙事功能’,通过空间来体现功能的转换。”河谷生态展厅以石块、苔藓、竹叶模拟出当地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在熊猫科普展厅,则用金属圆盘模拟竹林里生长的蘑菇,并以水纹不锈钢板作为墙壁,还原出雨后林中水光粼粼的景象。

9.png

10.jpg

11.png


多功能展厅的中央,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天井,屋顶的池水从此一泻而下,增添灵动之感的同时,又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它模拟的是附近蟠龙谷的大瀑布,我们希望观者“在户如在野’。”顺着水流而上,是屋顶“盛在云朵里的湖泊”,水面倒映出天空和群山,让卧云台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天台的咖啡店喝着咖啡,就能在水天一色中一览龙门山的静谧与美好。

12.png

13.jpg

14.jpg


抬头看去,白色铝板构成的两块屋顶,像熊猫的耳朵,也像湖面上漂浮的“冰川”,这是潘友才最喜欢的部分。“彭州当地有一种“冰川漂砾’的地质面貌,湔江河谷里的巨石就是这么来的,龙门山也由此形成。”屋顶还隐藏着川西建筑的神韵,“虽然看不见瓦面和青砖,但其空间构成是一样的。在此站定,视野范围都会变成一副展开的画卷。”

15.png

16.jpg

17.png



建筑始终是人的建筑


潘友才小时候,爷爷家门前有一棵硕大的栗子树。夕阳西下,劳作的人们从田里归来,相聚在树下,屋前屋后充满了烟火气。“大家磕着瓜子,一聊就是很久很久,抬头是满天星星。栗子掉下来,大家就捡来分着吃。"近十年来,乡村随着城市一同发展,追求效益的同时,也丢失了过往特有的人文温情。“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乡村项目,但记忆中充满人情味的乡村已经几乎看不到了。”潘友才认为精神场所是乡村必要的存在,“我们需要重新做这样的东西,让大家能聚在一起交流谈心”。


由此,小隐团队建造的卧云台,除了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门户,还是周边四个村庄的会客厅。“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便利,选址时尽可能辐射更多的村落,2公里内有4个村子,大家吃完饭散个步就能走到。”卧云台建成后,底部的空旷空间引来不少大妈跳广场舞。对此,潘友才笑道:“跳舞只是占一天中很短的时间,主要还旺了人气。再者,弧形的穹顶可以屏蔽噪音,对上层没有什么影响。”

18.png


考虑到乡村公共设施缺乏、如厕条件普遍恶劣的情况,小隐团队还特意在卧云台一楼设置了一个较大的公共卫生间,供路过的村民和游客使用。不少村民路过甚至会特意停下去上个厕所,收到这样的反馈让我们格外感动,会觉得自己做了有价值的事,卧云台作为扎根在乡野的建筑,真正做到了反哺乡村”。除了一层广场常年开放,卧云台顶层的观景台也有外部楼梯可以直达,即使展馆结束营业,大家也能登高欣赏美景,眺望远方。“我们希望建筑不是冰冷的,它应该更柔软,更有人情味。要知道,建筑始终是人的建筑。”

21.jpg


削弱城乡差距的一种途径


卧云台设计大胆前卫,摒弃了沿用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选择了前沿的流线型设计。“前期采风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国性的。由于人口流失,农村的公共配套落后于城市很多。没有相关配套,城里人常说的审美提升也就无从谈起。”潘友才认为建筑不能仅从设计师视角审视,更要考虑其落地后的意义所在。


小隐团队将目光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怎样做到让人耳目一新,把外面的人吸引进来,带动乡村经济。二是对当地居民来说,急需增强村子的活力,直接点说就是树立乡村信心。"经过反复探讨,他们决定做出具有象征意义、富有昭示性和对抗感的建筑,以满足上述需求。“我们希望乡村不被遗忘,让年轻人觉得城里有的‘网红建筑’,我们村里也有。缩小城乡差距,才有理由选择留下。”于是卧云台便诞生了,它从山水中获得灵魂,又以象征着发展变迁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


在以往,即使生活开支高昂,收入难以变为存款,不少年轻人仍会为了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奔赴大城市。“扣掉生活成本,成都挣5000块和在家里挣3000块,其实能存下的钱差不多,大家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回来? 正是因为农村没有城市那样的配套。”在潘友才看来,建筑是一种削弱城乡差距很好的途径,“我们带入的新元素,或是说做一个所谓的‘网红建筑’,可以较有代表性地提升乡村形象,打破对农村落后闭塞的固有认知”。

22.png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和卧云台投入运营,周边旅游项目和民宿行业也有了新的机遇。这也让不少年轻人开始考虑回乡工作,“有些工作人员房子在彭州市区,却成为了这里的新村民,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生活成了常态,反倒城市成了他们周末游玩的去处。这些人在城市和乡镇频繁来往,又会带动更多人关注。”潘友才曾在网上看到当地青年自豪地介绍家乡有建筑和成都一样美,他欣慰地笑道:“只有年轻人觉得家乡越来越好,乡村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振兴。”

23.png



专题采访


城市画报:小隐建筑所强调的“意象建筑”是一种怎样的概念?


潘友才:这是我们在2015年提出的设计理念,现在是小隐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第一步是明确建筑的功能和其特质。每一个项目我们都会提前采风,研究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再提取出与场地契合的意象,作为核心指导元素和辅助元素。像卧云台的话,我们根据现场先敲定了建筑的核心意象是“云”。第二步是思考“怎样做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让设计具有实际价值。第三步是我们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新探索,也是我们最关注的一点。每个项目我们都会先考虑其意义和价值,合适了才确定是否参与该项目的设计。

24.jpg


城市画报:你认为“意象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潘友才:虽然目前”意象建筑“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我们觉得有了一套这样基本的方法论后,每个人都可以做建筑,而且都可以把建筑做得还不错。当然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做建筑,而是像学语文一样,不是要求每个人成为作家,而是懂得分辨什么是好的文章。我们希望大家看到一个建筑,可以明白它背后的道理,知道它美与不美、好在哪、不好在哪。现在大家经常提到关于“审美”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甚至长达一辈子的研究,得出一个普通人一看就懂的基本方法。目前小隐建筑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依此严格执行,让建筑的价值不仅停留在建筑本身。

25.jpg


城市画报:设计卧云台时,有没有担心过现代风格难以融入自然环境的顾虑?


潘友才:我们以前也做过建筑风格与当地完美融合的案例,比如在四川宜宾的“竹枝书院”,它藏在周围民房之中一点都不突兀。但在“卧云台”这个项目上,我们没有采用常见的方式。因为在前期采风阶段,我们注意到了当地很严重的人口流失和公共配套缺失的问题,也通过走访听取了当地人的意见,他们更希望在村里看到一个特别的建筑。

26.jpg


我们作为建筑师,可能会想要引领前沿,像“旧宅新生”这种。但每个项目最终落地后,它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卧云台”这个案例中,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个建筑能不能增强当地人的信心,让年轻人更愿意留下? 或是,对于来自成都或本省其他城市的游客来说它能否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会不会产生好奇心而想详细了解?纵观上述,我们最终做了一个带有对抗意味的风格,但意象又是与场地吻合的。从航拍的照片来看,卧云台似乎与周困民居格格不入,但从更大尺度去看,它又与山河相互呼应,达到了一种平衡。

27.jpg


城市画报: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小隐建筑最注重的是什么?


潘友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整体的可读性,另一个是叙事性。大家远远看到一个建筑,还没有进入之前,对建筑整体的第一印象或感官认知,称为“可读性”。就像我们看到一本书,书的封面有让人打开的欲望,才会翻开细细品味。设计就像写作文、拍电影一样,要有延续性的串联或线索,这是叙事性,我称它为“空间的故事线”。我们希望通过空间里的元素,向观者讲述一个完整的建筑故事,比如卧云台的竹林、流水、星空这些自然意象,它们是从内到外贯穿到底的。

28.png29.jpg30.jpg


还有像“熊猫“的意象,展馆的软装家具用了黑白配色,以及熊猫毛茸茸感觉的材质,屋顶的屋檐从俯视来看像熊猫的耳朵,所有元素在建筑物内是贯通的,它像电影或者书籍一样,有非常强的故事脉络。

31.jpg

32.png

33.jpg

34.png



编辑:kerry

图片来源:城市画报、秋语、存在摄影、形在摄影、ICYWORKS、bpi、小隐建筑

发布时间:2022.12.26